7月15日,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访华期间透露,美国政府已经批准了英伟达的出口许可,将恢复H20在中国的销售。英伟达H20从受限到返华,背后是中美科技领域复杂的角力,具体如下:美国对华芯片政策调整的原因:    经济利益驱动:中国是庞大的AI芯片消费市场。根据英伟达财报,截至2025年1月26日的会计年度,中国市场为英伟达带来170亿美元收入,占其总营收12.5%。黄仁勋认为中国的AI芯片市场未来两到三年内可能达约500亿美元规模,失去中国市场对英伟达是“巨大损失”,还会使美国面临收入、税收和就业机会的流失。    国产芯片崛起的冲击: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AI芯片在数据中心的份额从12%跃升至25%,华为昇腾910B、寒武纪思元系列等产品订单激增。华为昇腾910B在推理算力领域实现自给自足,其CANN生态能兼容80%的CUDA API,在部分场景中具备与国际产品竞争的实力。美国意识到继续封锁H20这类芯片,难以有效遏制中国AI发展,反而会让美国企业承受库存损失等代价。    政治外交因素影响:2025年6月中美伦敦会谈后,美方可能将相应取消对华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本月初,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解除了对于全球三大EDA厂商的EDA软件对华出口管制禁令,与此次英伟达H20恢复对华出口,都反映出中美在科技领域关系的微妙变化。美国芯片政策的深层意图:美国对H20芯片等出口政策的“松绑”,并非战略目标的转向,而是策略工具的阶段性调整。其深层意图始终是在中美长期博弈中占据上风,并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等关键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芯片制裁被华盛顿视为一张可以随时打出的“王牌”,此时恢复H20对华销售,以退为进,短期内可以换取更现实的战略收益,如在特定谈判场景下作为筹码获取阶段性利益。对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影响:    短期利好:H20入华能填补部分推理算力缺口,减轻AI大模型企业的“缺芯”压力,助力国内算力规模扩大,对于依赖高性能芯片的中腰部企业而言,可暂时缓解其技术迭代困境,让一些因禁令而延期的人工智能项目得以重新提速。    长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从长远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中国本土AI芯片企业的替代进程,部分企业可能因H20“现成可用”而减少对国产芯片的采购与研发预算。但同时,压力也会促使本土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步伐,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如寒武纪在H20解禁后宣布调整募资方案,拟募资近40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与软件平台项目。此外,还需警惕生态依赖风险,若企业过度依赖H20或后续推出的类似芯片,可能错失构建自主生态的关键窗口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