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控人内幕交易案例频发是近年来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现象,如甬金股份、昊海生科等公司实控人都曾因涉嫌内幕交易被处罚或调查。以下是对该现象的详细分析: 典型案例甬金股份实控人内幕交易案:2025年1月11日,甬金股份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曹佩凤因涉嫌内幕交易、短线交易行为,被浙江证监局罚没639.5万元。曹佩凤作为时任董事长虞纪群的配偶,在公司筹划股份回购期间,利用内幕信息控制他人证券账户买入股票,部分交易获利,部分亏损,最终仍因违法违规行为遭到重罚。昊海生科实控人涉嫌内幕交易案:2025年5月7日,昊海生科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蒋伟因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蒋伟与其配偶合计持有公司45.82%的股份,对公司决策有绝对话语权。消息公布后,次日昊海生科A股股价下跌1.71%,港股股价下跌5.20%,公司总市值缩水,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冲击。 频发原因利益驱动:实控人对获取上市公司对股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具有天然优势,他们认为自己能隐秘完成交易,从而获取巨额利益,在这种利益诱惑下,部分实控人选择铤而走险,实施内幕交易行为。违规成本低:监管部门对内幕交易的处罚多为公开谴责、通报批评和罚款等行政处罚,对实控人而言,公开谴责和通报批评影响较小,罚款金额可能也不足以震慑他们,而一旦内幕交易未被发现,就能获得巨大收益,这使得一些实控人甘愿冒险。监管存在缺失:上市公司实控人群体庞大,在资本市场中,对这一群体的监管存在一定短板,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使得实控人实施内幕交易有了可乘之机。 带来影响扰乱市场秩序:内幕交易破坏了证券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使交易在不平等的信息基础上进行,扭曲证券价格,扰乱市场的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侵害投资者权益:实控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违背了公平原则,普通投资者处于信息劣势,可能因此遭受损失,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对市场的信心也会大幅降低。 应对措施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出台司法解释,明确实控人因内幕交易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的,须承担赔偿责任,扎紧制度篱笆,从源头上减少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加强监管力度:监管机构应强化对实控人的监管,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穿透式”线索筛查体系,对内幕交易行为进行精准识别。同时,在上市公司重组等重大事项中,严格核查内幕交易情况,一旦发现,立即暂停相关交易进程,并给予严厉处罚。提高违规成本:对于涉案金额较大、性质恶劣、多次实施内幕交易行为的实控人,不仅要进行行政处罚,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且不宜适用缓刑,让实控人真正感受到违法成本之高,从而起到威慑作用。强化公司治理:上市公司应提升实控人的合规意识,做好股份登记和合规提示工作,在重大事项过程中,严格管控内幕信息,将知情人限制在最小范围,并明确其保密义务和法律后果,降低内幕交易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