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入市”是指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这一举措正有力地推动着电力市场交易的蓬勃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易电量增长:新能源规模的扩大为电力市场注入活力,推动了市场化交易电量的增长。以广东为例,2025年1—6月,广东绿电交易电量8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2%。截至6月底,广东参与交易的经营主体数量8.5万家,上半年市场化交易电量约2945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8%。绿证交易规模扩大:市场化交易电量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绿证交易规模的扩大。如东莞供电局与STX集团签订I-REC国际绿证供应合同。截至2025年6月底,相关绿证业务覆盖4个国家,9省28地市,绿证服务量达600万张,交易电量超60亿度,支撑出口产品价值超300亿元。市场主体多元化:新能源作为主力电源主体入市,标志着中国电力市场体系加速成熟。从十年前电网统购统销,到2021年工商业与煤电作为市场主体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交易,再到如今新能源入市,市场主体不断丰富,电力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催生千亿级交易服务市场:新能源全面入市激活了潜力巨大的千亿级交易服务市场。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底,全国累计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9.9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5.4亿千瓦。随着新能源电量市场化规模扩大,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加速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形成:新能源入市打破了地域壁垒,促进了跨省跨区交易规模扩大,有利于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随着各地电力市场规则按照国家要求完善,将促使企业根据区域供需差异优化电站布局与交易策略,助力建成多层级、多品种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