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气温升高,游泳成为很多人消暑的选择,但溺水事故也进入高发期。掌握防溺水知识,能有效降低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防溺水知识: 一、远离危险水域,从源头规避风险不私自下水:未经家长或老师同意,不要独自或结伴到江河、湖泊、池塘、水库、废弃矿坑、工地积水坑等危险水域游泳、嬉水或垂钓。这些水域水下情况复杂,可能有暗礁、水草、淤泥、漩涡等,很容易发生意外。警惕“野泳”陷阱:看似平静的野外水域,水温可能存在分层,容易导致肌肉抽筋;岸边湿滑,易失足落水;部分水域深浅不一,水下障碍物多,风险极大。注意正规场所隐患:即使在正规泳池,也要遵守规则,不在泳池边追逐打闹,不做危险动作(如跳水、潜水),避免撞到他人或撞到池底受伤。 二、游泳前的准备工作,不可忽视做好热身运动:下水前,通过慢跑、拉伸等方式活动四肢、腰部、颈部等,使身体逐渐适应水温,减少肌肉抽筋的可能性。热身时间一般建议5-10分钟。了解自身状态: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癫痫等疾病,以及酒后、空腹、饱腹、身体疲劳时,不宜游泳,以免发生意外。儿童、老人游泳时,必须有成年人全程陪同。携带必要装备:根据自身情况,携带救生圈、浮力板等辅助工具。不会游泳者,不要轻易进入深水区。 三、溺水时的自救方法,关键时刻能救命保持冷静,不要慌乱:一旦不慎落水,千万不要拼命挣扎或大喊大叫,这样会消耗大量体力,加速下沉。应尽量放松身体,让头部后仰,面部露出水面,保持呼吸通畅。应对肌肉抽筋:若小腿或脚部抽筋,保持镇静,用手抓住抽筋一侧的脚趾,用力向自身方向拉,同时用另一手向下压膝盖,帮助伸直腿部,缓解抽筋;若手指抽筋,可用力握拳,再用力张开,反复几次。尝试漂浮求生:如果周围没有漂浮物,可采取仰漂的姿势,身体放松,手脚轻轻划水,保持身体平衡,等待救援。 四、发现他人溺水,科学施救是关键优先呼救,寻求专业帮助:发现有人溺水,不要盲目下水施救,尤其是未成年人。应立即大声呼救,吸引周围人的注意,让更多人参与救援,同时尽快拨打110、120等求助电话,清晰说明溺水地点。利用工具施救: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寻找竹竿、长棍、绳子、救生圈、泡沫板、塑料瓶捆扎的浮力物等,伸向溺水者,让其抓住后将其拉上岸。正确下水施救(仅限会游泳且有能力者):若必须下水,应从溺水者背后接近,避免被其紧紧抱住。一手从溺水者腋下穿过,握住其对侧手臂,或托住其头部,将其带向岸边。 五、溺水后的急救措施,争分夺秒快速判断状态: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检查其意识和呼吸。若溺水者无意识但有呼吸,使其保持侧卧位,清理口鼻中的泥沙、水草等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实施心肺复苏:若溺水者无呼吸和心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注意:进行心肺复苏前,需确保现场环境安全。防溺水知识关乎生命安全,每个人都应认真学习并牢记。尤其是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管,让“安全”成为夏季戏水的前提,不做孤“泳”者,共筑防溺水安全防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