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颗恒星频繁被“掩”的现象,实际上是由月球运行轨道与恒星位置的特殊关系导致的月掩星天象。以2025年7月发生的两次月掩角宿一事件为例,其背后的科学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一、月掩星的基本原理月掩星是指月球在绕地公转过程中,当其视圆面完全或部分遮挡背景恒星时产生的视觉现象。这种现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月球、恒星和地球几乎成一条直线(即天文学上的“合”);二是月球的视直径(约0.5度)大于被掩恒星的视直径。由于月球公转轨道(白道)与黄道(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有5°左右的倾角,因此只有当恒星位于白道附近时,才容易被月球遮挡。 二、角宿一频繁被掩的原因1. 特殊的位置关系 角宿一是室女座最亮的恒星,位于黄道星座区域,恰好处于月球公转轨道(白道)的覆盖范围内。2025年白道与角宿一的位置极为接近,导致月球每次“路过”该区域时,几乎都会遮掩这颗恒星。据测算,从2025年1月21日到11月17日,全球范围内共能观测到12次月掩角宿一的现象,平均每月约1次。2. 月球公转周期的特殊性 月球以恒星为参考的公转周期约为27.32天(恒星月),短于公历月的30天左右。因此,若月初发生一次月掩角宿一,月底前可能再次出现掩星现象。例如,2025年7月4日和31日的两次掩星,正是由于月球在27天内完成了一个完整公转周期,导致在公历月内“追上”同一颗恒星两次。3. 观测区域的局限性 月掩星的可见区域受地理位置影响显著。例如,2025年7月4日的掩星主要在南半球可见,而7月31日的掩星对我国公众来说,月亮与角宿一在傍晚时的距离更近,观测条件更优。这种区域性特征使得同一现象在不同地区的观测体验差异较大。 三、其他可能的掩星机制除月掩星外,恒星被掩还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1. 食双星系统 若恒星属于双星系统,两颗恒星相互绕行时会周期性地彼此遮挡。例如,大陵五(英仙座β)的轨道周期约2.87天,一个月内会发生约10次掩食。但这类系统的掩食频率通常高于用户描述的“一个月两次”,且需要通过长期测光才能确认。2. 系外行星凌日 当系外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会导致恒星亮度下降。例如,开普勒-78b的轨道周期仅8.5小时,一个月内可发生约84次凌日。但这类现象需要借助高精度望远镜观测,且通常需通过多次凌日数据才能确认行星存在。3. 小行星掩星 小行星轨道随机分布,偶尔会遮挡恒星。例如,2024年11月24日的仁神星掩星事件中,御夫座某恒星被小行星遮挡约10秒。但此类事件概率极低,且需精确轨道预测才能观测到。 四、科学价值与观测建议月掩星现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为天文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验证月球地形与轨道模型:通过分析恒星被掩的精确时刻和位置,可修正月球表面地形及轨道参数。研究恒星物理性质:高信噪比的光变曲线有助于测定恒星大小、形状及伴星存在性。校准天文仪器:掩星事件可用于检验望远镜的测光精度和时间同步能力。对于公众观测,建议关注专业机构发布的预报信息,选择天气晴朗、光污染低的地点,使用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辅助观测。若错过掩星过程,也可观察月球与恒星近距离相伴的景象,感受天体运动的精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