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览展映在国家图书馆启动。众多传承人讲述了相关成果,展现了国家级非遗十年间的发展与传承成效,以下是具体介绍: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传承人张效东:76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张效东回忆了记录工作时的情形。工作组用15天拍摄了他口述潍坊风筝的历史、种类、特点等内容,并全程记录了风筝制作过程。张效东表示真切感受到国家对传承人的重视,他将以展览为新起点,把记录工作的成果应用到传承教学和展示传播中,让更多人了解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作为潍坊风筝扎制技艺第十五代传人,张效东还介绍了自己将杨家埠年画等装饰美与风筝结合,把机械运动原理和声光电技术运用于立体动态风筝中,创作出《青蛙与螳螂》等代表作,还将技艺融入影视道具制作,为电影《封神》制作了“玄鸟”道具。侗族大歌传承人胡官美: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官美及其团队在展览展映启动仪式上献唱。侗族大歌作为重要的非遗项目,通过此次活动,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得以展现,也体现了非遗在传承过程中以演唱等形式不断延续其生命力,让更多人领略到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风采。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传承人田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田静,花了十年时间拜师学艺,收集、挖掘、整理了108道工序以及各类创新造型,让建水紫陶形成了一套清晰规范的制作流程。她从2009年开始开设公益培训班,2018年成立“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为乡村青年和返乡大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建水紫陶行业中,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建水紫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从这些传承人讲述的内容以及展览展映的相关成果来看,国家级非遗在十年间,通过记录工作等方式,其技艺、文化内涵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与展示。同时,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教学活动,让非遗在新生代手中焕发出新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