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东台发绣:一缕发丝映古今”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起源唐代:东台发绣源于佛教盛行的唐代,已有1300多年历史。盛唐时期,虔诚的女子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成如来佛、观音菩萨像,用以朝夕顶礼膜拜,这便是发绣的源头。发展历程:宋徽宗年间,民间发绣工艺进入朝廷;明代嘉靖年间,“顾绣”兴起,发绣作品也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晚清至民国,由于人们珍惜头发以及发绣技术难度高,发绣逐渐衰落。20世纪50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对发绣技艺进行系统发掘整理研究,使得这一古老技艺在东台得到恢复;70年代初期,东台工艺美术厂成立,发绣在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下走向新生;80年代,东台发绣不断创新,从传统佛像、经文题材延伸出更多内容;2009年,东台发绣成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21年,东台发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艺术特色材料独特:以人发为“线”,选用本地沿海地区长度30厘米以上的少女头发,利用头发黑、白、灰、黄和棕的自然色泽,以及细、柔、光、滑的特性进行绣制,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的特点。针法丰富:运用滚、施、缠、套、接、切、扣、虚实针等数十种针法,达到平、齐、细、密、匀、薄、和、顺、光等最佳艺术境界,在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还拓展了滚、旋、缠、套多种针法,根据人发质地适宜表现动物毛绒效果的特征,缩短针距、加密线距,增强质感效果。风格多样:作品画面注重单色线描,风格古朴典雅、苍润秀丽,有一墨绣、润色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等多种类型,包含发绣长卷、胎毛绣、微发绣等多种形式。 制作工艺设计勾样:先由设计师设计作品样稿,画师根据样稿在塔夫绸等面料的绷布上勾样,确定作品的图案和轮廓。选发备料:精心挑选优质人发,对头发进行清洗、梳理、分类等处理,确保头发的质量和色泽符合绣制要求。绣制加工:绣工们穿针引线,运用各种针法,按照勾样的图案进行绣制,将发丝巧妙地绣在面料上,形成精美的画面。装裱成品:绣制完成后,对作品进行装裱,选择合适的相框、画框等,提升作品的整体美观度和艺术价值,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手工艺品。 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是东台发绣的经典之作,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人物、建筑、车船等细节丰富,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发绣艺术的精湛技艺。《姑苏繁华图》:目前全国最长、面积最大的发绣精品,“细若蚊睫,侔于鬼工”,描绘了苏州城的热闹繁华,包括山川、河流、桥梁、街市、店铺等,展现了当时江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富春山居图》:以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同名山水画为蓝本,用发绣的形式表现出了山水的意境和韵味,画面中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东台发绣融合了刺绣、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以独特的材料和精湛的针法创造出精美的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审美价值,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历史价值: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文化传承价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东台地区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博大精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