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潮玩市场热度飙升,继泡泡玛特之后,52TOYS、TOPTOY等潮玩公司纷纷排队IPO。一方面,行业增长迅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仿佛是商业神话;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存在经营模式缺陷等问题,又让市场担忧泡沫的存在。以下是具体分析:神话层面 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中国玩协桌游和卡牌专业委员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泛娱乐玩具市场规模达到1018亿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2121亿元,庞大的市场规模为潮玩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头部企业示范效应:泡泡玛特凭借“艺术家经纪+IP孵化+全产业链运营”的生态闭环取得巨大成功,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达34亿元。其LABUBU系列更是从“盲盒单品”蜕变为“情绪符号”,2024年营收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726.6%,为行业树立了成功榜样,让其他潮玩公司看到了发展希望。 资本热情追捧:潮玩行业高毛利(普遍超60%),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第二梯队的潮玩品牌市盈率已从2024年的8倍涨到15倍,万达和儒意还曾联手斥资1.44亿元押宝52TOYS,资本的青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推动了潮玩公司排队IPO的热潮。泡沫层面 部分企业商业模式存在缺陷:以TOPTOY为例,虽2024年营收达9.8亿元,但门店模型为“大而全”的集合店模式,坪效与泡泡玛特相差甚远,易陷入“规模扩张-成本高企-利润稀释”的怪圈。52TOYS则过度依赖授权IP,2024年授权IP贡献了64.5%的营收,自有IP市场声量不足,面临授权到期风险和高额授权费用,2024年净亏损同比扩大69.6%。 行业竞争激烈:截至2025年5月底,国内潮玩相关企业达到2.23万家,仅2025年1月至4月就新增3443家。名创优品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年均上新近3000款产品,几乎蚕食了市面上超过80%的授权市场。52TOYS不仅要承受高额授权费用和销量对赌压力,还面临名创优品、泡泡玛特等企业在IP市场的竞争,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已由正转负。 产品热度难以持续:潮玩产品的热度往往与消费者的情绪和潮流趋势密切相关,具有不确定性。泡泡玛特Labubu系列大量补货后,价格腰斩,泡泡玛特股价也随之大幅下跌,市值一度蒸发超过500亿港元,这表明潮玩产品的热度若不能持续,企业的业绩和股价将受到严重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