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春秋假有落地的可能性,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河南、江苏、湖北、海南等省已发文推动,且已有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不过要在全国普遍推行,还需解决诸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政策支持助力落地:从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鼓励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开始,相关政策不断出台。202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次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为春秋假的落地提供了政策依据,也表明了国家对此的鼓励态度。地方实践提供经验:浙江杭州早在2014年就率先进行了中小学春秋假试点,2025年杭州还对春秋假进行了“再升级”,规定春秋假原则上放3天,学校可利用其中1天组织学生开展春秋游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要求各地为无法陪同孩子的家庭提供托管服务。这些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证明了春秋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此外,河南、江苏、湖北、海南等省也已发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其中江苏还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将“五一”前3个工作日、“国庆”前3个工作日分别设置为中小学春假和秋假。观念转变尚待时日:部分家长担心春秋假会影响孩子学业,2024年杭州中小学实行春秋假时就遭到不少家长反对,“怕耽误学业”是主要原因。若要春秋假顺利落地,需改变当下的教育生态,扭转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认识到春秋假对孩子劳逸结合、调节学习节奏的积极作用。配套制度有待完善:家长和学生假期不同步,尤其是双职工家庭,面临“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问题,这让春秋假在很多家长心中成为新的负担。因此,春秋假的落地需要同步推进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各地教育部门应和劳动人事部门一起,统筹安排中小学放春秋假以及家庭有子女的职工在此期间自主安排带薪休假,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