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许多人在关键时刻出手,避免了国宝流失海外,以下是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例:张伯驹:他是著名收藏家,以保护国宝为己任,不惜倾家荡产。例如,为使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不流落海外,他一面请人周旋,一面奔走告知古玩厂商不能让其出境,最终以二百两黄金购得。此外,他还收藏了陆机《平复帖》、杜牧《张好好诗》等众多国宝级文物,并于 1956 年无偿捐献给国家,让这些珍贵文物得以妥善保存,避免了流失海外的风险。周恩来:周总理对文物保护十分关注和支持。1951 年,当得知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被抵押在香港即将到期,可能流失海外时,他迅速做出指示,同意购回,并安排相关人员鉴别真伪、处理收购事宜,最终从有限的外汇中挤出 50 万元港币将两帖回购,使其回归祖国。此外,在其他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保护方面,周总理也多次过问和决策,如阻止拆除北京故宫部分墙体和恭王府景观等,还成立文物收购小组收购流亡海外的国宝,像《五牛图》就是在他的主张和坚持下从香港拍卖行购回北京。还有在外交场合中,通过巧妙安排智取九龙杯,避免了国宝因外宾偷窃而流失海外。陈新民:在明代开国功臣沐英墓被盗,绝世珍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下落不明,且有日本商人欲以 7 根金条收购的情况下,他虽不知梅瓶出处,但深知其价值连城,担心落入日本商人手中成为千古遗憾,于是拿出家里 7 根金条并抵上妻子金银嫁妆,凑齐 10 根金条买下梅瓶,避免了国宝流失海外。后来虽因种种原因被误解审查,但该梅瓶最终成为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除了他们,还有许多文物工作者、收藏家等也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为保护国宝、防止其流失海外做出了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