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问题导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精准聚焦问题
发现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在经济结构方面,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例如,一些地区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以资源型城市为例,长期依赖单一的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产业,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通过问题导向的改革,能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业态。
在经济发展动力方面,创新动力不足是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仍依赖进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需要以问题为出发点,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科研投入的保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揭示社会民生领域的问题
在教育领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突出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问题导向的改革要求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如实施特岗教师计划、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等,推动教育公平发展,缩小教育差距。
在医疗领域,看病难、看病贵是困扰群众的难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药品价格虚高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全面深化改革就要针对这些问题,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同时加强药品价格监管,推进医药分开等改革措施,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有效解决问题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存在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审批繁琐等问题。这导致企业办事成本高、市场活力受到抑制。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就是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国有企业存在经营机制不灵活、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通过问题驱动的改革,能够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在社会治理方面,面对社会矛盾多元化、复杂化的情况,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难以适应。问题导向的改革促使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例如,在社区治理中,鼓励居民成立业主委员会参与小区管理,提升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如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强对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管理和用途管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通过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