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三维技术在平陆运河建设中的应用背景
平陆运河建设的重要意义
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它的建设对于广西及西南地区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它将开辟新的内河出海通道,直接打通广西内陆地区与海洋的联系,促进贸易、物流、产业等多方面的发展。
面临的挑战与对新技术的需求
在平陆运河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地形地貌、众多的生态保护要求以及大规模工程建设的精准规划和管理等挑战。传统的二维测绘和规划手段难以满足平陆运河建设对地形、地貌、工程进度、周边环境变化等全方位、高精度、动态监测的需求。实景三维技术能够提供真实、直观、精确的三维地理信息,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
实景三维技术在平陆运河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地形测绘与工程规划
高精度地形建模
实景三维技术通过航空摄影测量、激光扫描等手段,能够快速获取平陆运河沿线大面积的地形数据。例如,利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然后通过专业软件处理,构建出厘米级精度的数字地形模型(DTM)。这一模型准确地反映了运河沿线的地形起伏、山丘、河流、农田等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为运河的线路规划提供了精确的基础数据。
工程布局优化
在平陆运河的船闸、桥梁、航道等工程设施的规划中,实景三维模型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师可以基于三维模型直观地分析不同工程布局方案对地形的适应性、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等。例如,通过在三维模型中模拟不同船闸选址方案,结合地形坡度、地质条件、与上下游航道的衔接等因素,确定最优的船闸位置,提高工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监测
实景三维技术可以对平陆运河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三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例如,通过定期获取高光谱影像,对运河沿线的植被覆盖、湿地面积、水质变化等进行监测。如果发现植被覆盖减少或者湿地面积萎缩等情况,可以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保护措施。
生态影响评估
在平陆运河建设前和建设过程中,利用实景三维技术进行生态影响评估。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三维生态模型,可以量化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例如,分析运河开挖对周边陆生动物栖息地的分割情况,评估对珍稀植物群落的影响等,为制定生态保护和修复方案提供依据。
工程建设管理
施工进度监测
在平陆运河的建设过程中,利用实景三维技术可以实现对施工进度的精准监测。通过在施工现场设置三维激光扫描点或者利用无人机定期拍摄施工现场影像,构建施工区域的三维模型。将不同时期的三维模型进行对比,可以直观地看出工程的进展情况,如土方开挖量、混凝土浇筑量、结构物的建设进度等。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施工计划,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实景三维技术有助于工程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利用三维模型对工程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分析。例如,对于船闸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结构表面的点云数据,与设计模型进行对比,检查结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表面是否存在缺陷等。同时,三维模型可以用于安全风险分析,如识别施工现场的高边坡、深基坑等危险区域,提前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实景三维技术应用的成果与效益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通过实景三维技术在工程规划、施工进度监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平陆运河的工程建设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例如,在工程规划阶段确定的最优方案减少了后期工程变更的可能性,避免了因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返工。施工进度的精准监测使得各施工环节能够有序衔接,提高了整体施工效率,预计可缩短建设周期约10% 15%。
保护生态环境
实景三维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使得平陆运河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措施更加科学、有效。通过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问题,减少了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在运河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影响评估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保护了沿线多处珍稀植物群落,使得运河建成后周边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推动区域发展
平陆运河的高质量建设,借助实景三维技术的赋能,将进一步推动广西及西南地区的发展。运河建成后,将促进内河航运业的发展,降低物流成本,吸引更多的产业布局在运河沿线。预计在运河运营后的5 10年内,沿线地区的GDP将有显著增长,带动区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