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中金“当前仍需继续聚焦‘纯内需’板块”这一观点的分析:
背景原因
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
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等因素,使得全球贸易格局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例如,中美贸易摩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和,但仍存在反复的风险,这对依赖出口的企业造成潜在威胁。出口导向型企业可能面临订单减少、关税成本增加等问题。
全球经济增长的分化也较为明显,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不足。如欧洲一些国家受困于高债务、老龄化等问题,经济复苏步伐缓慢。这种情况下,外需市场的萎缩风险较大,而专注于国内需求的板块受国际环境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国内政策导向支持内需发展
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内需市场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扩大内需。例如,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基建”概念的提出,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建设。这些基建项目的开展,直接拉动了对相关建筑材料、设备、技术服务等的需求,带动了内需板块的发展。
货币政策也保持适度宽松,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操作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特别是对于消费类企业和以内需为主的制造业企业,它们可以利用低成本的资金进行扩大生产、创新研发和市场拓展,从而进一步刺激内需市场。
“纯内需”板块的优势
消费板块
稳定性高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在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如食品、饮料、日用品等,具有较强的刚性。例如,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人们对主食、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也不会大幅减少。消费板块中的一些细分领域,如高端白酒,具有独特的品牌价值和消费群体。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高端白酒的需求持续增长,并且在国内市场有较强的定价权,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极小。
升级潜力大
中国正在经历消费升级的进程。消费者对品质、健康、个性化的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以家电行业为例,传统的家电产品逐渐向智能化、高端化、节能化方向发展。消费者愿意为具有创新功能的家电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促使企业不断进行研发和产品升级,推动整个消费板块的持续发展。
内需型制造业板块
供应链优势
中国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这在内需型制造业板块体现得尤为明显。以内需为主的汽车制造企业,在国内可以便捷地获取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组装的全套供应服务。众多的零部件供应商聚集在汽车产业集群内,如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能够实现高效的协同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种供应链优势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产品种类。
本土市场适应性强
内需型制造业企业更了解国内市场的需求特点、消费习惯和政策环境。例如,中国的建筑机械制造企业,针对国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需求,开发出适合国内工程特点的建筑机械产品,如适应不同地形和工程规模的起重机、挖掘机等。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且可以根据国内市场的反馈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相比出口导向型企业,受汇率波动、国外贸易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小。
投资机会与风险
投资机会
对于投资者而言,聚焦“纯内需”板块意味着可以挖掘到一些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在消费板块中,具有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的企业往往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一些连锁零售企业通过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其业绩增长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从长期来看,这类企业的股票可能会带来较为稳定的投资回报。
在内需型制造业板块,随着技术创新的推动,一些新兴的制造业企业也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如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受益于国内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性能和市场份额。投资这些企业在其成长阶段可能会获得较高的资本增值收益。
风险
虽然“纯内需”板块相对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小,但仍面临一些国内市场风险。在消费板块,消费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新的消费模式和竞争对手不断涌现。例如,电商平台的发展使得传统零售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和创新,可能会面临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
在内需型制造业板块,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如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建筑相关制造业企业的影响,如果房地产市场受到严格调控,建筑机械、建筑材料等企业的订单可能会减少。此外,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也会影响其发展前景,如果企业不能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