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非遗中华文明“金名片”:非遗无价 保护有方》
非遗的无价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例如昆曲,它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从明代开始发展,承载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昆曲的剧本、唱腔、表演程式等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融合与演变。它的曲牌体音乐结构,保留了古代音乐的旋律、节奏特点,许多曲牌名称和音乐元素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的大曲、宋词音乐等。
传统手工艺如苏绣,其历史可上溯到三国时期。苏绣的针法和图案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图案中的吉祥寓意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朝代的苏绣作品在针法的精细程度、色彩搭配和图案风格上都有所差异,成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以及艺术审美变迁的重要依据。
艺术审美价值
以蒙古族长调为例,它的歌声悠扬婉转,音域宽广。其独特的发声方法和装饰音技巧,如颤音、滑音等,使长调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长调歌词往往充满诗意,描绘草原的壮美景色、游牧生活的情景以及蒙古族人民的情感世界。演唱者通过富有情感的演唱,将听众带入广袤的草原意境之中。
又如剪纸艺术,它以纸张为载体,通过剪刀或刻刀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图案。从简单的对称图案到复杂的多层套色剪纸,剪纸艺人运用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场景等转化为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剪纸作品线条流畅、造型简洁而富有韵味,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独特的造型观念和审美趣味。
社会价值
非遗项目往往是特定地域和群体的文化标识。比如端午节习俗,这一传统节日中的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具有很强的社会凝聚力。赛龙舟是一项集体性的竞技活动,需要众多人员参与,从龙舟的制作、鼓手的指挥到划手们的齐心协力,它促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包粽子这一家庭活动,传承着家族的传统技艺,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联系。
少数民族的歌舞类非遗,如壮族的歌圩。歌圩是壮族人民的社交娱乐方式,年轻男女在歌圩上对歌,通过歌声交流感情、寻找意中人,同时也是传播壮族文化、传承壮族歌谣的重要途径。它在壮族社会的人际交往、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遗保护的有效方法
法律保障
各国都在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非遗。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这部法律明确了非遗的定义、范围,规定了各级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职责,对非遗项目的调查、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立、传承人和传承单位的认定与保护等方面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例如,在传承人的认定方面,法律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对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包括获得政府资助、开展传承活动等,其义务则包括培养后继人才、完整地传承非遗技艺等。通过法律的约束和保障,确保非遗传承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
传承人培养
建立传承体系是关键。许多非遗项目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如宜兴紫砂壶制作技艺。一些老艺人收徒授艺,将自己的制作经验和独特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建立了专门的非遗传承学校或培训班,如苏州刺绣研究所开办的刺绣培训班,不仅传授刺绣的基本针法,还传授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知识,为苏绣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政府和社会也在为传承人提供支持。给予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让他们能够安心从事传承工作。同时,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如举办非遗传承人技艺大赛、非遗博览会等活动,让传承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技艺成果,也可以从其他传承人那里学习借鉴经验。
数字化保护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保护成为非遗保护的新趋势。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的记录。例如,对于京剧这一综合性艺术,可以通过高清视频录制,记录京剧的表演剧目、表演程式、演员的唱腔和身段等。同时,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对京剧的道具、服饰等进行精确的数字化建模,保存其外观和制作工艺细节。
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是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成果。数字博物馆可以通过互联网将非遗项目展示给全球观众。观众可以在数字博物馆中浏览各类非遗项目的详细介绍、观看视频资料、欣赏图片作品等,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活态传承强调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要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例如,一些传统的民间舞蹈如东北秧歌,在保留其基本舞蹈动作和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舞蹈编排理念,创作出适合现代舞台表演的秧歌作品。同时,秧歌也走进社区,成为群众健身娱乐的方式,在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广泛传播。
非遗的创新发展还体现在与现代产业的融合上。如传统中医药非遗项目,与现代制药企业合作,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药方进行研发和生产,既保留了传统中医药的精髓,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许多非遗元素被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如将苗族刺绣图案运用到服装、饰品设计中,将传统木雕工艺运用到家具、工艺品设计中,提高了非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