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经济监督,打造“特种部队”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内涵:
审计机关作为“特种部队”的依据和意义
独特职能定位
宪法赋予的权力: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独特的法律地位。依据宪法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等进行审计监督。这一职能定位使其能够深入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从宏观政策执行到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进行全面、专业的审查。
独立性保障:审计的独立性是其成为“特种部队”的重要基础。审计机关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种独立性确保了审计工作能够客观、公正地开展,敢于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无论是涉及政府部门、国有企业还是其他公共资金使用单位。
专业监督能力
综合性知识体系:审计工作涉及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法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审计人员凭借这些专业知识,能够解读复杂的财务报表、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逻辑关系、判断财政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并识别潜在的风险。例如,在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审计中,审计人员既要精通会计核算规则,以审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又要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经济规律和市场动态,评估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发展战略的合理性。
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审计机关不断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大数据审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使审计能够处理海量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性复核等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和精准度。例如,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不符合资金使用规定的项目和支出,有效防范资金被挪用、截留等风险。
如何在经济监督中打造“特种部队”
人才队伍建设
选拔与招聘:审计机关需要建立严格的人才选拔和招聘机制。在招聘过程中,注重吸引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人才,如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技术、既熟悉经济管理又了解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设置定向招聘计划,选拔优秀的审计专业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同时,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充实审计队伍。
培训与发展:持续的培训是提升审计人员素质的关键。审计机关应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包括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内部培训可以由资深审计人员分享审计经验、讲解审计案例;外部培训则可以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专业机构举办的培训课程,学习最新的审计理论和技术方法。此外,还应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国际审计交流活动,拓宽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实践经验。
审计创新
审计理念创新:从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事前审计能够在项目立项、政策制定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事中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纠正,避免损失扩大。例如,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开展事前审计对项目的规划、预算编制进行审查,事中审计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使用、工程进度和质量控制进行监督。
审计技术创新:除了大数据审计外,还应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分布式账本等特性可以提高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助于解决数据造假等问题。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可应用于审计工作,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审计风险预测、自动识别异常交易等。
强化监督协同
内部协同:审计机关内部不同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同合作。例如,财政审计部门与企业审计部门可以共享审计信息,在对财政补贴企业资金的审计中,财政审计部门掌握资金拨付情况,企业审计部门了解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审计,可以全面评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外部协同:加强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协作。与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建立信息共享和案件移送机制。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涉嫌违纪违法问题,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同时,与财政、税务等经济管理部门协同,共同维护经济秩序。例如,与税务部门联合开展税收征管审计,通过共享企业财务数据和纳税申报信息,加强对企业税收缴纳情况的监督,防止税收流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