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对电影市场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它并非是解决电影市场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
降价的积极影响
提高观影人次
吸引价格敏感型观众:对于部分对价格较为敏感的消费者,如学生、低收入群体等,降价会使他们觉得观影更具性价比。例如,一张电影票从50元降到30元,可能会让原本因为票价高而放弃观影的学生群体更愿意走进电影院。
增加日常观影频率:较低的票价可能会促使观众在非热门档期(如工作日、非大片上映期间)也愿意观影。这有助于提高电影院在平日的上座率,例如原本一个月只看一次电影的观众,可能因为票价降低而一个月看两次电影。
提升市场竞争力
应对其他娱乐方式竞争:在当今娱乐方式多元化的时代,如在线视频、电子游戏等都在争夺消费者的休闲时间。降低电影票价可以增强电影相对于其他娱乐形式的竞争力。例如,与购买价格昂贵的电子游戏或者订阅多个在线视频平台相比,低价的电影票可能会吸引消费者重新选择电影作为休闲娱乐方式。
促进影院之间竞争良性化:在同一地区的影院之间,降价可以成为吸引观众的有效手段。这会促使影院在提升服务质量、改善观影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比如,影院A通过降价吸引了更多观众,影院B可能会在保证票价竞争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3D、IMAX等放映设备质量或者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扩大电影市场受众群体
培养新观众群体:降价有利于吸引那些原本很少涉足电影院的人群,如老年人群体。如果票价降低,并且电影院能提供适合老年人观看的影片(如经典老片重映等),可能会使老年人群体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新观众力量。
拓展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相对较低,票价承受能力有限。降低票价有助于在这些地区开拓市场,提高电影的普及率。例如,一些连锁影院在向二三线城市扩张时,采用低价策略吸引当地观众,从而逐步培养起当地的电影消费习惯。
降价的局限性
对电影产业收入的影响
票房收入减少风险:如果电影票过度降价,在观影人次没有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可能会直接导致票房收入减少。例如,一部原本预期票房为1亿元的电影,在票价降低30%而观影人次仅增加20%的情况下,最终票房可能会低于预期。
影响电影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分配:电影产业涉及制作、发行、放映等多个环节,票房收入的减少会对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产生影响。制作公司可能会因为票房分成减少而降低对电影制作的投入,影响电影的质量和数量;发行公司的利润也会受到压缩,从而影响其市场推广的力度。
不能解决电影质量和内容问题
核心竞争力是内容:观众走进电影院的根本动力还是电影的质量和内容。即使票价降低,如果电影本身的剧情、表演、特效等方面缺乏吸引力,观众仍然不会愿意观影。例如,一些口碑较差的国产电影,即使票价较低,在市场上也依然得不到观众的认可,票房表现不佳。
难以改变创作困境:电影市场的发展还面临着创作题材单创新不足等问题,降价并不能直接促使创作者提高创作水平、拓宽创作思路。比如,中国电影市场上科幻题材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高质量作品,这不是靠降低票价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在电影制作技术研发、科幻文学创作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
场地和运营成本限制:电影院的建设、设备的维护(如放映设备、空调等)、场地租赁以及员工工资等运营成本是刚性的。在这些成本的压力下,影院能够降价的空间是有限的。例如,在一些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影院的场地租赁成本极高,要大幅度降低票价可能会导致影院亏损。
市场消费习惯因素:在一些地区,消费者可能已经习惯了当前的票价水平,并且将电影视为一种相对高端的文化消费。即使票价降低,也可能不会明显改变他们的观影频率。例如,在某些发达地区,消费者更注重观影的体验(如IMAX厅、豪华座椅等),而对票价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