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真正冷的地方暖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改善居住环境的保暖措施
房屋建筑改造
加强墙体保温
在寒冷地区,可采用加厚墙体、增加墙体保温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等)的方式。例如,在北欧一些国家,许多房屋的墙体保温层厚度可达10 20厘米,有效减少室内热量散失到室外。
改善门窗密封性
更换为双层或三层玻璃的窗户,中间层可填充惰性气体(如氩气),这种窗户的隔热性能比普通单层玻璃窗户要好很多。同时,安装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减少冷空气从缝隙进入室内,像德国的节能住宅,门窗密封技术非常先进,能够极大地提高室内的保暖效果。
增加屋顶保温
在屋顶铺设保温材料,如聚氨酯泡沫、玻璃棉等。对于一些简易房屋,可以采用铺设干草等传统但有效的保温方法。例如,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些农村,冬季会在屋顶铺上厚厚的干草,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室内取暖设备升级
高效取暖炉具
在以煤炭或生物质为燃料的地区,推广使用高效的取暖炉具。例如,一些新型的生物质颗粒取暖炉,其燃烧效率比传统的炉灶高很多,能更充分地利用燃料产生热量,减少能源浪费,同时还能降低污染物排放。
电取暖设备优化
对于电力供应相对充足的寒冷地区,推广节能型的电取暖设备,如空气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可以从空气中吸收热量并提升温度后用于室内取暖,其能效比传统的电暖器高很多。例如,在一些南方湿冷地区,空气源热泵在冬季能够有效提升室内温度,并且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改善室外环境的保暖相关设施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热力管网布局优化
在城市中,合理布局热力管网,扩大集中供热范围。例如,将热电厂产生的热水或蒸汽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居民区和商业区。像我国北方的一些大城市,如哈尔滨、长春等,不断完善热力管网建设,使更多的区域能够享受到集中供热带来的温暖。
增加城市绿地与防风设施
城市绿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小气候,减少寒冷风的影响。同时,在城市的风口处设置防风墙、防风林等设施。例如,在日本的一些沿海寒冷城市,会建设高大的防风墙来阻挡寒冷的海风,提高城市局部区域的温度。
交通设施保暖
公共交通保暖
在寒冷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地铁等)上,配备高效的取暖设备。例如,公交车可以安装水暖或电暖设备,确保乘客在乘车过程中有舒适的温度。在俄罗斯的一些寒冷城市,地铁车厢内的取暖设备能让乘客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受到温暖。
道路除冰与保暖
采用先进的道路除冰技术,如使用环保型的融雪剂、铺设发热电缆等。在一些高寒地区的机场跑道和高速公路上,铺设发热电缆可以及时融化冰雪,保障交通的安全和畅通,同时也有助于维持道路周边的温度环境。
社会与经济层面的保障
能源供应保障
增加能源储备
在寒冷地区,建立充足的能源储备体系,确保冬季取暖能源的稳定供应。例如,对于以天然气为主要取暖能源的地区,建设大型的天然气储备库。如我国的地下储气库,在冬季用气高峰时能够保障天然气的供应,避免因能源短缺导致的取暖问题。
能源结构优化
开发利用本地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西藏、青海等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寒冷地区,推广太阳能取暖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用于室内取暖;在一些风力资源丰富的寒冷沿海或高原地区,风力发电可以为取暖设备提供电力。
贫困地区援助与保暖政策
贫困家庭取暖补贴
政府对寒冷地区的贫困家庭提供取暖补贴,用于购买取暖燃料或支付取暖费用。例如,美国的低收入家庭能源援助计划(LIHEAP),为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资金补贴,帮助他们支付取暖账单。
保暖公益项目实施
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开展保暖公益项目,为贫困地区捐赠取暖设备、保暖衣物等。例如,一些慈善组织会向偏远寒冷山区的学校和居民捐赠煤炭、电暖器、棉衣棉被等物资,改善他们的取暖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