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甘肃瓜州光热储能电站)正逐步推进全系统调试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即将进入全系统试运行阶段。该项目由三峡集团主导建设,采用创新技术架构,投产后将成为我国新能源领域的标志性工程。 项目核心信息与调试进展该电站位于甘肃瓜州县,地处河西走廊西部,全年日照时数超3200小时,太阳能资源禀赋优异。项目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配备6小时熔盐储热系统,通过近3万块定日镜(采光面积达80万平方米)实现聚光集热,两套吸热塔共用一台汽轮发电机,形成独特的“双塔一机”架构。调试工作自2024年11月启动,历经多阶段突破:2025年3月:常规岛首次整套试运行完成,国网甘肃电科院通过创新压缩空气吹扫技术等手段,将调试周期缩短近2个月。2025年10月初:西塔调试成功,超2万块定日镜实现精准聚光,将阳光反射至200多米高的吸热塔,标志着单塔系统已具备运行条件。下一步计划:即将开展全系统联调,重点测试双塔切换协同、熔盐储热-放热循环及与周边风电、光伏电站的互补运行逻辑。 技术创新与核心优势该项目在光热发电领域实现多项突破,核心创新点集中在系统设计与效率优化:双塔双镜场架构:中间区域的定日镜可灵活服务于任意吸热塔,较传统单塔设计光学效率提升约24%,且不受装机容量限制,为规模化扩建预留空间。高效熔盐储热技术:采用熔点200℃、沸点570℃的熔盐作为储热介质,储热密度为同体积水的数倍,可实现24小时稳定供电,解决太阳能间歇性问题。智能定日镜系统:镜面采用反射效率达94%的超白玻璃,通过跟踪算法实时调整角度,确保全天高效聚光。 投产后的能源价值与影响项目预计2025年底正式投产,将与周边光伏、风电项目组成总装机70万千瓦的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每年可输出18亿度绿电,减排二氧化碳153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约425万棵。从行业意义看,该项目的技术范式具有可复制性:一方面,“双塔一机”模式为大容量光热电站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其调试经验(如熔盐用量动态计算、管路吹扫技术等)将为后续同类项目提供参考。随着全系统调试完成,我国在光热储能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巩固,助力“风光热储一体化”战略落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