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的科学星空璀璨夺目,通过丰富多样的科学内容和生动的呈现方式,为学生展现了科学的魅力和价值。以下是具体体现:丰富的科学人物与事迹:2025年秋季学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讲述了南仁东用22年让“中国天眼”从构想变成现实的故事。此外,语文教材中还有袁隆平的稻田逐梦、邓稼先的戈壁坚守等内容。同时,统编道德与法治、历史教材中也包含张仲景、祖冲之、沈括等古代杰出人物的故事,以及程开甲、钱学森、郭永怀等现代科学家的事迹,这些科学家如一颗颗明星,交相辉映。多样的科学知识领域: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类课文占比高达50%,内容涉及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如《小蝌蚪找妈妈》介绍了动物的变态发育,《植物妈妈有办法》讲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田家四季歌》涉及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知识,《日月潭》介绍了构造湖的形成原因。生动的科学内容呈现:教材通过生动的文字描述和具体的故事叙述,让科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来自2021年媒体刊发的新闻报道,全文虽仅459字,但涵盖了神舟十二号发射、入轨、对接等重要环节,呈现了中国航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科学成就的伟大。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培养:课本中的科学内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科学精神的传承。通过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如南仁东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投身科研,展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奉献精神,激励着学生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培养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