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A股市场在创出年内新高后,确实面临一定的巨震风险,但具体是否会出现剧烈调整还需结合多维度因素综合判断。以下从市场表现、技术面、资金面、政策环境及外部风险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市场表现与技术面信号1. 新高后的量价背离 近期上证指数连续突破关键点位,8月12日逼近3674点年内高点,但当日成交额仅1.88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缩量545亿元。技术派观点认为,突破3674点需沪市单日成交额超8000亿元,而8月12日沪市成交额仅7781亿元,早盘前30分钟成交398亿元(未达420亿元阈值),显示资金接力不足。量能未能有效放大可能导致假突破,后续若持续缩量,市场可能转入调整浪。2. 技术指标超买与顶背离 上证指数日线MACD红柱扩散但动能减弱,60分钟级别顶背离未消除;创业板指KDJ超买(J值高位钝化),RSI逼近70阈值,短期回调压力显著。此外,科创50指数PE达146倍,严重高估,资金抱团下存在透支风险。波浪理论分析显示,上证指数处于C浪5子浪末端,若无法放量突破3630点,可能进入调整。3. 历史经验与周期规律 历史数据显示,市场在创出新高后往往伴随波动加剧。例如,2025年7月11日共振高点后,大盘经历了短期回调。技术分析指出,8月第30周(下周)为关键时间窗口,若受阻可能转向巨震。此外,月线级别显示,上证指数在突破年线后需回踩确认支撑,若有效跌破3174.27点,牛市逻辑可能失效。 二、资金面与市场情绪1. 北向资金连续净流出 北向资金在8月12日净卖出2.35亿元,已连续三日净流出,且单日净流出额达407亿元(7月25日数据),若持续流出可能压制权重股表现。尽管近期北向资金增持中药、电力等板块,但整体流出趋势显示外资对短期市场风险的警惕。2. 内资调仓与杠杆资金风险 主力资金在8月8日净流出231亿元,消费电子、新能源等板块资金撤离明显。两融余额虽突破2万亿元(创10年新高),但杠杆资金的高敏感性可能放大市场波动。若市场出现快速下跌,杠杆资金平仓可能加剧抛售压力。3. 市场情绪高位运行 市场情绪风向标显示当前情绪较高(66.4分),但未来三个月方向不明。新增开户数暴增(7月新增196万,同比激增71%),散户入场积极,可能存在过度乐观风险。历史经验表明,散户集中入场往往是市场阶段性顶部的信号之一。 三、政策环境与基本面支撑1. 货币政策与流动性支持 中国在2025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准降息预期仍在,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下半年计划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预计释放万亿级资金,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撑。但需警惕资金空转和政策效果滞后的风险。2. 经济基本面改善但结构性分化 二季度GDP增长6.3%,制造业PMI持续处于荣枯线上,企业盈利(尤其科技、消费板块)逐季回升。但出口依赖型行业(如纺织、机械)受中美关税战冲击较大,4月加征关税后,相关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此外,房地产行业仍面临调整压力,若数据超预期下滑可能拖累市场情绪。3. 政策红利与结构性机会 新“国九条”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并购重组、市值管理等政策红利释放;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持续发力,半导体、AI、智能驾驶等新质生产力赛道受益于技术革命与政策扶持,成为贯穿全年的主线。内需消费(如文旅、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刺激下潜力巨大,可能对冲外部冲击。 四、国际风险与市场联动1. 美股潜在崩盘风险传导 黑天鹅基金创始人警告,标普500指数在突破6000点后可能遭遇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崩盘,美联储降息预期可能成为导火索。尽管A股与美股相关性较低,但全球市场情绪联动可能加剧波动。若美股大幅调整,科技股(如半导体、AI)可能首当其冲。2. 中美关税战与供应链重构 美国对华加征的叠加关税(累计达65.7%)导致出口成本飙升,依赖美国市场的制造业企业承压。全球供应链加速向墨西哥、巴西等地转移,越南、中国等传统基地需通过技术升级对冲风险。若关税政策进一步升级,可能引发全球资本市场连锁反应。3. 地缘政治与大宗商品波动 中美在科技、贸易等领域的博弈持续,地缘政治风险(如台海、南海局势)可能冲击市场情绪。此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如原油、金属)可能影响通胀预期和企业盈利,进而传导至股市。 五、情景推演与应对策略1. 情景分析 乐观情景(概率40%):量能回升至1.9万亿元以上,政策利好(如美联储降息)推动指数突破3630点并挑战3680点,科技股领涨。 中性情景(概率50%):量能维持1.7-1.8万亿元,市场在3550-3630点箱体震荡,板块轮动加速(高股息防御+科技反弹)。 悲观情景(概率10%):量能萎缩至1.5万亿元以下,叠加地产数据恶化,上证指数回踩3500点,创业板考验2200点支撑。2. 投资建议 仓位管理:维持5-7成仓位,避免追高科创题材,跌破关键支撑位(如上证3570点、创业板2280点)时减仓。 板块配置: 进攻型: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AI算力(政策催化),回踩均线时低吸。 防御型:高股息银行/煤炭(股息率超5%)、黄金ETF,对冲波动。 避险型:关注医药、公用事业等逆周期板块,以及受益于关税政策的稀土、农业板块。 风险监测:紧盯北向资金连续3日净流出超200亿、量能萎缩至1.5万亿元以下、地产链数据超预期下滑等信号。 结论综合来看,当前A股市场在新高后确实面临技术面超买、资金分流、外部风险加剧等多重压力,巨震风险显著上升。但政策支持、流动性宽松及经济基本面改善为市场提供了一定支撑。投资者需警惕短期波动,但不必过度恐慌,可通过仓位控制、板块轮动及风险对冲策略应对潜在调整。中长期来看,结构性机会(如新质生产力、内需消费)仍值得关注,建议在调整中布局估值合理的优质资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