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方式,在就业竞争中突围。具体如下:深化校企合作: 创新合作模式:可采用“3+1”模式,即前3年在学校学习文化课,最后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双向选择,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也可探索打造“定制班”,如哈尔滨剑桥学院的“2+1+1”模式,前两年学理论,第三年企业派人进校授课,第四年老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 保障学生权益:企业为实习学生提供与正式员工同等的工资待遇,确保学生劳动得到合理回报,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体现学校对学生权益的重视。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贴合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关注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增加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社会急需专业布点,如黑龙江工商学院紧跟行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里加入人工智能应用通识课,培养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技术体系为基石,设置交叉学科课程,构建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框架,引导学生自由选课、交叉选修,实现专业间优势互补。同时,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强化案例教学、竞赛教学、项目驱动教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招聘等方式充实高层次专业教师团队,加强对现有教师的专项培训,还可与公办高校共享优质教师资源,联合组建导师团队,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开展丰富实践活动:组织多种校园实践活动,如哈尔滨华德学院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丰富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和锻炼能力的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学习过程,通过讲座、工作坊、模拟面试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了解行业动态,明确职业定位,提升就业竞争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 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及时调整,确保培养的人才贴合市场需求。如哈尔滨剑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每4年全面修订一次,每两年微调一次。 提供就业支持与补贴:为就业困难学生发放一次性就业补贴,建立家访制度,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深入就业困难学生家中了解情况,提供针对性帮助,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关怀,增强就业信心。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服务国家战略:牢树服务国家战略的办学宗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教育交流合作,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等项目,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契合区域需求:深入挖掘地方独特办学资源,关注区域社会转型和战略产业发展方向,使专业、课程、科研方向与区域发展高度匹配,围绕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推动教学与科研成果产业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品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