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5月20日,由陆川主创、联想集团出品的纪录片《西野》在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期间展映。作为本届电影节中国参展影片中唯一的野生动物保护题材作品,陆川在展映之际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了《西野》的拍摄过程,回顾了他20年来从事动物题材影片拍摄的情怀。相关内容如下:记录动物保护事业变迁:过去20年,陆川拍摄了三部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影片,分别是2004年上映的《可可西里》、2013年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以及如今的《西野》。他希望用20年时间记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动物环保事业,展现20年中动物环保科研人员、志愿者、被保护动物们以及动物保护地发生的深刻变化,体现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承诺和坚持。展现动物保护理念进步:从《可可西里》到《西野》,影片呈现出动物保护的诸多积极变化。早期保护者主要是让动物存活下来,如今则更强调对动物的关怀与尊重,如“野放治愈”和“野生动物治疗”等理念的出现,这与中国的时代发展进步息息相关。《西野》凝聚着很多人的理念和辛劳,陆川希望通过该片真实展现中国动物保护工作目前的水平和理念。分享拍摄经历与挑战:陆川回忆起拍摄《可可西里》时,团队成员因高原反应频频倒下,拍摄条件异常恶劣。拍摄《西野》时,虽然技术手段有了极大提升,但他依然感受到身体的极限。不过,他能用三部影片记录这些跨越,个人触动非常大。强调影像记录的意义:陆川认为,中国的野生动物纪录片行业与动物保护事业发展并不匹配,中国的动物保护事业与全球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他呼吁更多本土影片去记录中国的动物保护成就与挑战,让更多人关注这一重要话题,通过影像记录让野生动物留下存世最后的美丽身影。探讨AI技术的应用:《西野》中应用了人工智能(AI)技术,主要用于处理野生动物的大数据,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预判和解决动物疾病问题。陆川认为,AI将深刻改变电影行业的生态,提升制作效率,但在动物保护的纪录片中,仍需谨慎使用,确保素材的真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