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政策陷入“搬石砸脚”的悖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伤害本国企业和产业 制造业成本上升:征收高额关税使钢铁和铝等原材料价格提高,增加了美国国内制造商的生产成本。例如,美国食品罐头所用的镀锡薄钢板约有四分之三依赖进口,对进口钢材征收关税,可能导致罐装食品的商店售价上涨9%-15%,这不仅增加了食品企业的成本,还可能使消费者对价格较高的罐装食品望而却步,进而影响食品公司的市场销售,甚至使相关岗位面临风险。 产业竞争力下降:关税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国内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如服务业虚化与产业空心化等问题。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已从1950年的28%萎缩至10%,自动化技术取代了大量传统制造业岗位,试图通过关税倒逼制造业回流难以实现。此外,美国关税政策朝令夕改,法律环境的高度诉讼风险以及关税的结构性错误等,也让美国的制造业回流面临压力,进一步削弱了美国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损害消费者利益 商品价格上涨:关税本质上是对进口商品征税,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导致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或国内替代品的价格上升。例如,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复合关税,会使每部iPhone成本上涨约120美元,相关产品价格也会随之提高,增加了消费者的生活成本。 消费选择受限:关税政策引发贸易紧张局势,可能导致一些进口商品供应减少,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变窄,难以购买到心仪的商品,降低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冲击本国就业市场 制造业岗位增加有限:即便关税导致部分制造业回流,这些工厂也可能大量依赖自动化,对劳动力的需求有限。而且在美国找到合格的工人难度大或成本高,所以关税政策并不能如预期那样创造大量制造业就业岗位。 其他行业岗位流失:关税政策对美国农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相关岗位流失。例如,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使美国中西部大量农场面临滞销困境,农场收入减少,从而可能减少雇佣工人,同时相关的物流、加工等行业岗位也会受到波及。引发贸易伙伴反制: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容易引发其他国家的反制措施,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例如,中国在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时,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对部分美国商品加征关税,这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等行业造成了重大打击,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中国的反制让美国中西部大量农场面临滞销困境,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跌。破坏国际经济秩序 扰乱全球产业链:美国的关税政策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组织生产,美国加征关税导致供应链断裂风险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生产效率下降。如全球汽车产业因美国关税政策遭受冲击,美国组装车辆平均成本攀升,本土生产的发动机与变速箱因依赖中国稀土材料面临成本增加的风险。 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引发金融市场恐慌和动荡。例如,美国政府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曾导致美股两天内蒸发6.5万亿美元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标普500期货在政策公布当日下跌3.9%,道琼斯工业指数创下2020年3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