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在多个方面有力地支持了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政策层面
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进一步提高。这一政策使得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更多地扣除研发投入成本,从而减轻税负,增加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扩大生产的资金。例如,制造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
产业政策引导
出台一系列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如对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给予重点扶持,通过规划产业发展方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引导资源向这些领域聚集,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补贴政策持续优化,在补贴退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引导,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金融支持
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创新和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银行开发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色信贷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一些银行根据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推出了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产品,满足制造业企业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例如,对于一些大型制造业项目的建设,银行提供长达数年的低息贷款,支持企业进行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等。
资本市场助力
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融资渠道。这些改革降低了企业上市门槛,更加注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许多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一些生物医药、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得以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为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促进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才培育与引进
教育与培训体系完善
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与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需求相匹配的学科建设。例如,增加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新能源材料等专业的招生规模,为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行动,针对制造业一线工人,提供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操作等技能培训课程,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人才引进政策
各地纷纷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优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和制造业。一些地区对高端人才给予高额的安家补贴、科研启动资金,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便利。例如,某些沿海发达城市为吸引集成电路领域的高端人才,给予每人几百万元的科研启动资金,并配套完善的实验室设施,吸引了一批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G网络的广泛覆盖为制造业的智能化生产提供了高速、低延迟的通信保障。例如,在一些智能工厂中,5G网络支持工业机器人的精准控制、设备之间的高效互联,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使得科研人员能够进行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复杂的模拟计算,加速了科技研发的进程。
传统基础设施升级
对制造业园区的水、电、路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改善园区的交通条件,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提高供水质量等,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一些老工业基地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更新,吸引了新的制造业项目入驻,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和振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