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公募、私募、外资的一些常见调研动向及特点:
公募基金调研动向
行业偏好
科技板块
近年来,公募基金对科技领域关注度持续提升。例如,半导体行业是重点调研对象。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以及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需求不断增长。公募基金通过调研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的企业,如中芯国际等,深入了解行业的技术突破、产能扩张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等情况,以便挖掘有潜力的投资标的。
医疗健康行业
特别是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子领域。在创新药方面,随着国内药企研发投入的增加和对原研药的重视,公募基金调研恒瑞医药等企业,关注其新药研发管线、临床试验进展以及医保谈判的影响等。对于医疗器械,像迈瑞医疗这样的行业龙头,公募基金调研其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海外市场拓展以及国内医疗新基建带来的市场机遇等。
消费行业
尽管消费行业相对成熟,但依然受到公募基金的青睐。在白酒领域,茅台、五粮液等企业经常被调研。公募基金关注白酒企业的价格策略、渠道库存、品牌建设以及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市场需求变化等。同时,对于新兴消费如医美、宠物消费等领域也逐步加大调研力度,以捕捉新的消费增长点。
规模企业调研差异
大型蓝筹企业
对于大型蓝筹企业,公募基金调研更多侧重于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长期影响、企业的战略布局以及全球市场竞争情况。例如对工商银行这样的大型银行,调研会关注货币政策变化对其净息差、资产质量的影响,以及金融科技转型战略的推进情况等。
中小型成长企业
重点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成长潜力和竞争壁垒。比如调研一家处于成长期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会关注其在电池技术创新、与整车厂的合作关系、产能扩张计划等方面的情况,以判断其是否有机会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
私募基金调研动向
挖掘价值洼地
私募基金更倾向于寻找市场上被低估的机会。在房地产行业调整期,部分私募基金开始调研一些区域性的优质房地产企业。这些企业可能在本地市场有较强的品牌优势、较低的土地成本和稳健的财务状况,但由于行业整体悲观情绪被市场低估。私募基金通过深入调研其土地储备、销售回款、债务结构等情况,评估其在行业出清过程中的生存能力和潜在的价值回归空间。
新兴产业的早期布局
对于一些新兴的、尚未被大众广泛关注的产业,私募基金表现出较强的兴趣。例如,在量子计算领域,虽然目前该行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一些私募基金已经开始调研相关的初创企业。关注其技术研发实力、核心技术团队背景、专利布局以及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情况等,希望在行业发展初期就介入,获取未来可能的高额回报。
关注特殊事件驱动机会
当企业发生重大重组、管理层变动或政策重大利好时,私募基金往往迅速跟进调研。例如,某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宣布向新能源产业转型并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时,私募基金就会调研其转型的可行性、新业务的市场前景、整合资源的能力等。如果判断其有较大的价值提升空间,可能会积极参与投资。
外资调研动向
宏观视角与全球配置需求
外资在调研时更注重从宏观经济和全球市场的角度出发。在调研中国企业时,会将其放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进行考量。例如,外资对中国的光伏企业调研时,会对比中国企业与欧美同行在技术水平、成本控制、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全球贸易政策(如欧盟的光伏反倾销政策等)对企业的影响。同时,外资关注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走向等因素对企业盈利的长期影响,以确定企业在其全球投资组合中的配置价值。
对消费品牌和高端制造的青睐
消费品牌
外资对中国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强大品牌影响力的消费品牌关注度较高。像贵州茅台,其作为中国白酒的代表品牌,外资调研其品牌传承、独特的酿造工艺以及在中国和海外华人市场的消费需求稳定性等。他们认为这类具有强大品牌护城河的企业在全球消费市场中具有独特的投资价值。
高端制造
在高端制造领域,如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企业。外资调研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是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否满足国际航空航天巨头的供应链标准、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等。他们看好中国高端制造企业在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成本优势和技术追赶能力,希望通过投资分享中国高端制造崛起的红利。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考量
外资在调研过程中越来越重视ESG因素。以化工企业为例,他们会调研企业的环保措施是否达标,是否有计划减少碳排放、降低污染排放物等环境相关指标。在社会方面,关注企业的员工福利、社区关系等。在公司治理方面,考察企业的董事会结构、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等。对于不符合ESG标准的企业,即使其财务数据表现良好,外资也可能会谨慎投资。
这些调研动向会随着市场环境、政策变化、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不断调整和演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