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提升一体化国家战略科技体系和能力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以下是一些关键的举措:
强化顶层设计
制定国家战略规划
从国家层面制定全面、长远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例如,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发展等不同环节统筹考虑,使科技发展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安全等需求紧密结合。
整合各部门、各地区的科技资源,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科技发展布局。如设立跨部门的科技统筹协调机构,负责协调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等多部门的科技政策、资源分配等事宜。
完善政策体系
制定配套的科技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等。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大对战略科技领域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
出台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给予加计扣除,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低税率优惠等。同时,制定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移民政策、科研激励政策等,构建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生态。
优化创新资源布局
整合科研力量
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主体的科研力量。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建立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例如,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优势,科研院所则在应用研究和工程化技术方面有丰富经验,两者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推动企业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科技体系,大型企业可以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中小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如在集成电路领域,由行业内的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相关高校的微电子专业、科研院所的半导体研究中心,整合各方资源进行芯片技术的研发攻关。
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统筹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包括大型科研装置、科学数据中心等。例如,建设高能加速器、天文观测望远镜等大型装置,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先进的研究工具。
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机制,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不同的科研团队、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申请使用这些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同时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和扩散。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本土人才
构建多层次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注重科学素养的培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例如,调整高校的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增加新兴科技学科的比重,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
设立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计划,为青年人才提供科研启动资金、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职业发展通道。鼓励青年人才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吸引国际人才
制定吸引全球优秀科技人才的政策,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建立国际人才特区,在特定区域内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政策。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双边或多边的科技合作项目,吸引国外科学家来华工作、交流,同时也鼓励本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人才竞争中的吸引力。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转化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比例。例如,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可以获得不低于一定比例(如70%)的收益,激发科研人员将实验室成果推向市场的积极性。
构建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中试基地等。中介机构可以为成果转化提供技术评估、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中试基地则为科技成果的放大试验提供平台。
加强产学研合作
进一步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深度和广度。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活动。
在合作模式上不断创新,如采用订单式研发、共建研发机构等模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出研发任务,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研发,或者双方共同出资建设研发机构,共享知识产权和研发成果。
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等。在合作过程中,分享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成果,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与其他国家开展双边或多边的科技合作项目,在气候变化、医疗卫生、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提升国际科技竞争能力
鼓励我国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在国际标准制定、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例如,我国的5G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积极推动5G标准的国际化,提高我国在全球通信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积极申请国际专利,保护我国的科技成果在国际市场上的权益。
|
|